全国 [城市选择] [会员登录] [讲师注册] [机构注册] [助教注册]  
中国企业江南体育平台是真的吗

大环境不好,企业怎样才能活得好?

 
讲师:黎丽莎 浏览次数:2403
 近段时间,看到很多企业传出裁员、集体降薪,甚至毁约毕业生的新闻。确实,很多企业仍然面临大环境不好带来的巨大压力。 大环境不好,企业怎样才能活得好? 结合多年对“企业如何过冬”的观察和见解,我提出下面三个观点,希望能帮你厘清过冬的思路。 观点一、跟风式的止血,可能



近段时间,看到很多企业传出裁员、集体降薪,甚至毁约毕业生的新闻。确实,很多企业仍然面临大环境不好带来的巨大压力。



大环境不好,企业怎样才能活得好?



结合多年对“企业如何过冬”的观察和见解,我提出下面三个观点,希望能帮你厘清过冬的思路。





观点一、跟风式的止血,可能会另企业提前阵亡



很多企业在看到大厂们裁员、集体降薪、减费用、降成本等止血动作后,纷纷开始效仿,力度之大、动作之快,丝毫不逊色于大厂。



然而,这个效仿的过程,有太多一股脑、一刀切的做法,反而会伤及元气,提前阵亡。



先说裁员这件事,一些企业会给各部门下硬指标,例如20%或30%,要求每个部门都按这个比例减员,至于到底减了谁、谁走谁留,并没有具体分析和实施方案。再说降薪这件事,也是一刀切,不管青菜萝卜,一律降薪20%。



这样做之后,常常出现的结果是,一些跟战略相关的有能力、有想法、不愁找不到工作的人,由于对公司的做法很失望,会因此离开。反正既能找到下家,还能拿一笔裁员金,何乐而不为?部门为了完成指标,自然也不会再挽留。还有很多管培生,还没来得及成长起来就由于经验不足,被部门优先裁掉。



这样下来,劣币逐良币的情况在“一刀切”式的裁员和降薪中,被加速放大了。的确,公司的总人数是减少了,但跟战略相关的能干事的人也少了,后备梯队也没了。



现在不好过,未来更难过。



再说减费用,我看到一些企业,为了减少营销费用,关闭了很多看上去经营困难的终端门店,短时间内确实节约了一些费用支出,但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。能在线上消费和疫情的双重冲击下,还存活至今的门店,说明还是有一定客流和运营能力的。



有些企业想法很简单,现在困难时期先关掉,等到形势好转了,再开起来。但做过市场的都知道,关掉容易,想再开起来就难了,花3-5倍的费用和时间都不一定能再开得起来,甚至这些门店会永远死掉。因为一旦关掉,客户为了生存,必然会马上转做其他生意,或是捂紧钱袋不再重操旧业。如果是在商场里的门店,商场也一定会选择其他品牌来替代,你从此就被踢出局了。再想进驻,要么费用高昂,要么被商场边缘化。



现在不好过,未来更难过。



这些跟风式的止血方法,不是止血,而是抽血,而且连造血功能也止住了,只会让企业外伤加内伤,内伤变重伤,提前阵亡恐怕是在所难免了。





观点二、不做简单的条件反射,要做顶层的策略思考



面对困境,企业通常都会采取裁员、集体降薪、降成本、减费用等做法,这些做法不能说不对,但一定不是全对。



因为我们要问的,不是做不做的问题,而是怎么做的问题。



还以裁员为例,如果真要裁员的话,要思考的不是裁掉20%还是30%的问题,而是裁掉哪一类人的问题。



比如,我们可否“优先赶走3类人”:坏人、小人、差(chà)人?



“坏人”:触犯公司底线,以权谋私的人。



“小人”:破坏公司文化,擅于钻营的人。



差人”:低于公司标准,无法达标的人。



如何赶走这3类人呢?



我们可以通过设定3条红线赶走这3类人:用职业道德红线赶走坏人,用企业文化红线赶走小人,用业绩结果红线赶走差人。



在这个基础之上,若再要精简人员,就要上升到组织层面,看哪些部门是只创造工作、不创造价值的。



在组织层面之上,若再要精简,就要上升到业务层面,看哪些业务是拖累主业的、长期负增长的、偏离战略主航道的。



在业务层面之上,若再要思考,就要上升到3-5年的战略方向和目标,是加大To C,还是加大To B? 是主攻高端,还是清理杂牌?



这样不断做顶层的策略性思考,才能越来越清晰我们现在的具体动作,而不是简单的条件反射。



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,我们能够通过“减少各种开支,保存实力,熬死对手”的方法过冬呢?看上去很有道理,但细想就会发现,这种思维存在很大的问题。



因为现在企业的竞争,不是老虎在后面追,我跑得过你就行的态势。而是大环境不好,每家企业都面临生存的问题。



寒冬之下,你用一年时间把对手熬死,再过一年自己也死掉,你比对手晚死一年,又有什么意义呢?



熬死对手,不是目的,自己活得好,才是真谛。



所以,不吃不喝、一味收缩,这种冬眠式的做法并不可取。棕熊、青蛙等动物冬眠,是因为它们在数万年的进化中,清楚地知道冬天什么时候会过去,春天什么时候会到来。而我们企业现在所处的大环境,这个冬天会持续多久?没人知道。



“好企业都是冬天的孩子”,冬天躲不过,冬眠不可取。



越是冬天,越要用顶层的策略性思考,打造企业过冬的能力。





观点三、三种结构调整,进行顶层的策略性思考



环境不好,订单减少,要做的不是收缩,而是调整。



下面是通过顶层的策略性思考,分别对客户结构、产品结构、组织结构进行调整的思考。



1、客户结构调整



我们生意不好做,我们的客户也一定出了问题。



如果我们的订单减少一半,首先要分析是哪些客户导致了订单下降。



找到那些自身也下降一半的客户,看来他们和我们的能力差不多,被大环境影响的程度类似。



再找到那些自身下降超过一半的客户,看来他们还不如我们,估计更是自身难保。



再找到那些下降比我们少、甚至有可能增长的客户,一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,另一方面向他们学习。



找到并分析表现各异的客户,我们就能清晰知道,哪些客户我们要力保,哪些要调整,再开发新客户应该找什么样的。



没找对客户是我们首要的问题,所以第一个结构调整,就是客户结构调整。



2、产品结构调整



产品结构调整,是伴随着客户结构调整而来的。



被调整客户中的产品,哪些是其他客户不需要的或贡献小的,优先考虑砍掉。



优秀客户所需要的产品,不论新旧,不论难易,都要全力确保。



新目标客户的产品需求,哪怕初始的量利贡献不大,也要不遗余力满足,因为他们代表我们的未来。



产品结构调整,说到底就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。



3、组织结构调整



组织结构调整,是为了支撑新产品、新业务的。



所以,组织结构如何调整,取决于前面产品结构、业务结构如何调整。



是砍掉舍弃业务的相应组织,还是成立新产品项目部;是做一体化的组织整合,还是拆小作战单元;是扩大营销部门,还是收缩制造基地……



我们所有的组织结构调整,都要指向产品竞争力、客户竞争力的提升。





最后的话:



严冬环境下,我们当然期待冰雪消融、春暖花开。



我们可以期待,但不能等待。



跟风式的止血、冬眠式的应对,只会让我们在寒冬中消亡。



学会在冬天里猎食,学会在冬天里成长,将成为每一家企业的必修课。



希望这篇文章,可以帮助你在寒冬中坚定前行。




转载://www.ibid2.com/zixun_detail/126243.html
黎丽莎
[仅限会员]
Baidu
map